1773年,苏州观前街的一家糕点铺飘出第一缕糕点的香气,飘到了2025年的中秋节前夕。与辉同行定制稻香村“月满九州”月饼,为这个团圆佳节献上一个品质口感俱佳,既文化底蕴深厚又创意十足的中秋礼物。
董宇辉在直播间将一份份检测报告、原材料采购单与进口报关单铺展开来,从食材源头到生产链路,每一页纸都印着对“放心”二字的较真;一盒九饼,饼饼各含一味风情,或清甜、或醇厚,一口便能解锁一段味蕾奇遇;“月满九州”四字,既是将故土思念凝进饼皮的巧思,也是让九州山河的壮阔与东方团圆的浪漫相融,每一枚月饼咬下的,皆是舌尖的香甜,更是心底的文化自豪。
两个半世纪后,这缕香气已飘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苏州稻香村的故事,是一场文化远征,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1亿块出口月饼的全球印记,用一块饼的温度,诉说着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
非遗传承:从手工精髓到现代表达
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如何让古老技艺不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作为流动的文化生生不息?苏州稻香村给出的答案是 “守正、创新”。
在苏州稻香村的生产车间里,老匠人仍在坚守古法工序,这是对 传统标准的敬畏。隔壁的现代化生产线,则用智能技术确保每块月饼都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流程让“手工精髓”实现规模化复制。这种“手工+现代”的融合,让非遗技艺既不失“老味道”的灵魂,又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更动人的是文化在产品中的现代表达。“国潮画意”礼盒将苏州观前街原址店、虎丘塔、平江路等文化地标绘于盒身,是苏式糕点食礼并重的传统,用激光雕刻技术呈现得更精致。当消费者捧着这样的礼盒,他们触摸的不仅是纸张与饼皮,更是从1773年延续至今的文化脉络。非遗不再是专业术语,而是能吃、能看、能感知的生活方式。
一亿块月饼的远征:文化符号的全球传递
2025年中秋开炉仪式上,“累计出口突破1亿块”的数字,是苏州稻香村出海战略最有力的证明。这场远征始于2006年的海外市场调研,成于2013年“海外事业部”的正式成立,如今已在全球布局 3000余家销售网点,覆盖90%的发达国家市场。
但数字背后,是更深刻的文化传递。董事长周广军的话道出初心:“把‘中国制造’的月饼带出去,既是责任,也是回应。海外华人对家乡味道的渴望,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都需要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月饼。它超越了语言的隔阂。饼皮的酥软是温柔的具象,馅料的丰富是包容的象征,中秋的仪式感则传递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当一块月饼跨越山海,它完成的不仅是商业流通,更是一场静默的文化对话。中国的老字号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走向世界的气度。
从苏州老铺的烟火气到全球市场的文化声量,苏州稻香村用两个半世纪证明: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文化在当代活起来。远征是让世界平等地感受中国味道。当非遗技艺在现代化生产中焕发新生,当一块月饼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份穿越世纪的坚守与创新,早已超越了商业范畴。苏州稻香村的每一款产品都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自信,是“中国味道”走向世界的文化自豪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