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第37个“全国爱牙日”之际,健齿中国行2025口腔健康科普传播大会在北京新华媒体创意工场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消费者》杂志社共同主办,新华网作为媒体支持单位,赫力昂中国公益支持,并同步在新华网进行线上直播。
大会以“口腔健康从认知做起”为主题,旨在推动口腔健康知识普及与消费指导,提升公众口腔健康素养,构建科学、理性、满意的口腔健康消费环境。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媒体和企业的嘉宾及消费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口腔健康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
凝聚共识,构建口腔健康新生态
口腔健康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密不可分,口腔健康作为人身健康的重要基石,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原司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党委书记梁艾福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随着口腔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市面上口腔护理产品日益繁多,不断丰富着消费者选择的同时,随之出现很多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宣传和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往往陷入困惑与迷茫。”梁艾福说,“口腔健康产业从业者应该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杜绝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作为本次大会的媒体支持单位,新华网编委、产经中心总编辑杨昱从媒体角度分享了口腔健康传播的观察与思考。他表示:“健康科普是提升公众口腔健康素养的关键。当前网络科普形式多样,对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不少乱象,因此,必须规范科普行为,确保其科学性、公益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家、媒体、协会、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推进。”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李铁军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李铁军介绍了基金会在口腔健康促进方面的工作成果,持续开展“健齿中国行”“健康口腔万里行”及“雏菊暖阳”等公益项目,组织专家制定适合不同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口腔科普材料,培养超万名口腔健康科普宣传员,支持口腔专业人士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科普宣传活动。
发布权威消费指导,推动口腔健康科普真正落到日常
大会上,《中国消费者》、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健齿中国行”共同发布了消费指导,工具包包含大众版手册,宣传海报、折页、长图及“健齿中国行”IP形象,系统梳理日常口腔护理用品的选择与使用方法。让更多人在日常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口腔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主动做出健康选择。
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常务副总编辑王克祯
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常务副总编辑王克祯在会上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消费指导”。他介绍,《中国消费者》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口腔健康领域的消费指导,提升公众对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引导科学护理和理性消费。
“当前,我国成人和儿童口腔患病率高,公众存在诸多护理误区,且市场存在虚假宣传和产品误导现象。我们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科普教育,帮助消费者依据专业标准识别口腔问题,正确选择护理产品与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王克祯说。
口腔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很多口腔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为了通过口腔症状、行为习惯等问题,快速了解自身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科普指导和预防干预提供帮助,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资助开展《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自测问卷(科普版)》,并在大会上正式发布。问卷设计基于各年龄段口腔健康特点,覆盖学龄前儿童、7-18岁儿童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四大人群,帮助大众自主评估口腔健康状况,旨在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标。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首席发展咨询专家、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台保军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首席发展咨询专家、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台保军在会上详细给出了“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自测探秘与守护指南”,帮助公众系统认识并应对各年龄段口腔健康问题,推动从认知到行动的口腔健康管理。
台保军表示,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牙菌斑堆积、高糖饮食、不良生活习惯及对口腔健康的忽视。为此,她提出四项核心行动建议:有效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合理使用牙线或邻间刷;科学用氟,使用含氟牙膏,并定期接受专业涂氟;健康饮食,控制糖和酸性食物摄入,降低龋病和牙齿侵蚀风险;定期检查,儿童每半年、成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与洁治。
“我们真诚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口腔健康,学习健康知识,掌握护牙技能,定期自查和专业检查相结合,真正做到‘健康口腔,幸福一生’。”台保军说。
健康科普更离不开媒体广泛宣传的力量。新华网产经中心副总经理马宁蔚介绍了全新推出的《健康消费“学”一点儿》科普栏目。该栏目由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与新华网联合策划、健齿中国行公益支持,邀请权威专家针对口腔消费热点进行互动解答与科普,内容涵盖全年龄段口腔护理、牙膏牙刷等用品选购、牙线漱口水等工具使用指导,致力帮助公众“会挑、会用、会防”。节目将通过新华网、客户端及多个社交平台切片分发,并联合消费者组织发布《消费指导》,助力公众科学认知口腔产品、理性消费,养成健康口腔习惯。
左起:赫力昂中国口腔事业部市场总监王珊珊、赫力昂中国商业准入团队负责人祁佩林
赫力昂中国口腔事业部市场总监王珊珊分享了企业在口腔健康领域的实践。数据统计,全国有超过半数的成年人正在遭受牙敏感困扰,但仅三分之一的人使用抗敏感牙膏;牙周病影响大多数成年人,但超过六成消费者没有选择针对性护理产品;佩戴假牙的老年人中,近八成未使用专业护理产品。“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推出更先进的口腔健康解决方案,与各方携手共建更高效、包容的口腔健康生态系统,助力‘健康中国2030’。”
企业力量一直是促进健康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力昂中国商业准入团队负责人祁佩林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健康科普能够打通专业知识和放心消费、健康消费的连接,在这个过程当中,公益活动是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健康科普公益活动,我们倡导‘预防优于治疗’的理念,强调早期干预和定期检查。联合政府、协会及专家,共同推出丰富的公益项目,提供客观、科学的口腔健康知识,助力消费者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借助数字化工具“健齿百科”和趣味化传播,提升公众口腔健康意识,推动行为改变,赋能全民健康。”祁佩林说。
重磅专家科普,维护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
在本次大会举办前,主办方广泛征集了大家最关心的口腔健康问题,请专家现场解答。
左起: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专委会主任委员卢友光,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刘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教授刘敏,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张珊珊
在问答互动环节,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专委会主任委员卢友光就大众关于口腔护理用品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解答。针对每日刷牙次数,他强调,每日两次刷牙至关重要,尤其是睡前认真刷牙,可有效清除12小时内形成的牙菌斑,维持良好口腔卫生。
关于牙膏选择,卢友光指出,所有牙膏均具备基础清洁功能,不同功效牙膏是针对特定口腔问题添加有效成分,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于含氟牙膏的使用,他明确表示,各年龄段均推荐使用含氟牙膏以防龋,科学用氟是安全且必要的,既可防龋,也避免氟斑牙风险。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刘畅则现场解答了关于牙线、间隙刷和漱口水使用的常见疑问。她告诉大家,正确使用牙间隙清洁工具不会导致牙缝变大,牙缝变大的主因是牙周病,牙线和间隙刷需配合使用,适用于不同人群和牙缝状况,如正畸、种植修复或牙龈萎缩者。关于漱口水,建议按类型使用,使用时机应在刷牙后,含漱半小时内避免进食饮水,以增强效果。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
针对熬夜应酬人群,刘畅还专门给出了建议:控制含糖饮食、减少进食频次,并坚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同时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针对儿童口腔护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教授刘敏表示,家长应为孩子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含氟牙膏,浓度以0.1%(1000ppm)为佳。她特别强调用量控制,3岁以下用米粒大小,3-6岁用黄豆大小,并提醒家长要帮助孩子刷牙至6-7岁,注意让孩子吐掉牙膏泡沫,避免吞咽。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张珊珊重点关注老年人口腔健康。老年人牙齿脱落并非必然,通过有效清洁和定期检查,多数人可终身保留牙齿。对于牙齿松动,她表示轻度松动经规范治疗可改善,但严重松动则难以逆转。即使佩戴义齿或种植牙,也需认真清洁,并定期专业维护。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莉莉
在活动最后,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莉莉分享了口腔健康公益项目“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中乡村孩子们的故事,展示了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我们服务的乡村儿童每天早晚两次刷牙比例、含氟牙膏使用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到2倍。”她说。
目前,该项目已组织全国2600多名志愿者,走过21个省区市98个县,服务17万名乡村儿童。项目不仅提供直接的口腔健康服务,还通过设备捐赠和能力培训,提升当地口腔服务能力,致力于让乡村孩子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口腔健康服务。
健齿中国行2025口腔健康科普传播大会在多方嘉宾的共同参与助力下,通过权威发布、专家科普和公益倡议,进一步推动了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共筑“口腔健康”生态圈,为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专家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继续深入推进口腔健康科普与消费指导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